KARGER
专注生物医学和科技
关注5人
粉丝9人
个人主页被浏览了91531
出版社简介

Karger出版社是一家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全球性的医学科学出版公司,创立于1890年,现由Karger第四代家族成员Gabriella Karger领导经营的独资企业。Karger致力于为学界提供涵盖所有医学领域的高质量的出版物。Karger公司每年出版约50种新书、105种同行评审期刊,其中也包括日益增加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期刊。Karger的出版物主要以英文为主,强调基础和临床研究,一般皆可在线使用。

从1953年DNA结构的发现到2002年人类基因组测序,遗传性疾病分子基础的阐明预示着基因治疗新时代的到来。在过去的20多年里,基因治疗有很大发展,成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能够对其他疗法无法治疗的疾病进行治疗,对于失去希望的患者来说是最后的治疗手段。很多基因治疗药物目前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有条件的批准,有的已经进展到III期临床试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的基因治疗主要是三个方面:基因修饰和新基因的表达,给细胞提供一个特定的附加的功能;接种核酸作为疫苗,帮助人体抵抗外来抗原;将核酸转运进入细胞以改变内源性基因的功能,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临床效果。传统的基因治疗是通过基因重组构建重组子,表达有治疗作用的蛋白质;此外,也有用干扰RNA、microRNA或其他方法来使得一个导致病变发生的缺陷基因终止表达。未来的基因疗法更可能使用基因编辑的技术进行特定的基因修复,或者在患者的基因组进行精确的基因改变,从而进行治疗。

本书是美国Indiana大学的Roland W.Herzog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的Linda Popplewell讲师合著的新作。全书除了开篇部分的缩略语表、词汇表、引言和结尾部分的有用网络资源、索引部分以外,本书共六章。全书对基因治疗领域进行全面的回顾,第一章基因治疗的原则;第二章基因治疗技术;第三章伦理和安全考虑;第四章临床证实疗效的基因疗法;第五章基因组编辑;第六章研究方向——治疗的下一波。缩略语部分对书中出现的缩写逐一列出;词汇表是书中出现的名词进行简要的解释。书后面附录了基因治疗相关的有用的网站资源。索引部分使读者可以通过查找关键词方便地查阅相关内容。

总之,本书对于包括基因治疗重组子进行转运的主要的载体系统、基因治疗的历史和分子机制、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伦理学的考量等都有全面阐述。本书对未来基因治疗的发展也进行展望。但是需要注意本书不是详细列出各种操作数据的指南之类的资料,只是提供一个全面、简明的阐述。如果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参考书后面附录的网络资源查阅有关的资料。相信本书可以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研究人员、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任何对于基因治疗领域感兴趣的人们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靳大川,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国际医疗部,教授,主任

书评来源: NSTL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本书主要阐述细针抽吸活检术(FNAC)在各类软组织肿瘤及骨肿瘤中的应用。

首先,作者介绍包括FNAC、免疫组化等在内的各类用于明确骨和软组织肿瘤性质的辅助手段,讲述FNAC对于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局限性及并发症等。随后作者分章节详细描述FNAC在脂肪组织肿瘤、纤维组织/肌纤维肿瘤、平滑肌肿瘤、血管周肿瘤、骨骼-肌肉肿瘤、血管肿瘤、胃肠道肿瘤、神经鞘瘤、未分化/未分类肿瘤、神经外胚层肿瘤、成骨性肿瘤、成软骨肿瘤、尤文氏肉瘤、骨或其他组织来源巨细胞瘤、脊索瘤、淋巴细胞源性血液系统肿瘤或组织肿瘤等各类骨和软组织肿瘤中的运用。

书中插入大量经FNAC获取的肿瘤组织的病理图片,并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有助于读者充分学习和理解。同时,结合各类肿瘤的临床特点、细胞学、分子学等,可使读者对各类骨和软组织肿瘤的性质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

苏新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书评来源: NSTL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生物制剂或生物仿制药在研发或疾病治疗当中已取得重大革新。过去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数据表明,生物制剂/生物仿制药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疾病治疗。但与此同时生物制剂/生物类似药从研发到应用于临床所耗费的资金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肿瘤患者的可持续治疗。我们关心的问题还包括,生物仿制药与原研药疗效是否等同、是否安全?生物仿制药的临床适应证有哪些?作为临床医生如何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该类药物?等等。

本书分为11部分。第1部分生物制剂与生物仿制药的需求。生物制剂或生物仿制药来源于生命系统,主要是可修饰的菌类或动物细胞等;生物制剂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难治性疾病的临床预后。第2部分生物仿制药存在的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国家的医疗负担也随之增加,而相对经济的生物仿制药可有效解决当下的问题。第3部分如何保证生物仿制药的质量。生物仿制药在化学、生理和生物学等方面必须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而这个范围主要是由药物毒理学及临床试验所决定的。第4部分生物仿制药的相关法律问题。第5部分生物仿制药的可替代性与可推广性。第6部分安全性和药物警戒,主要从免疫原性、药物警戒这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中列举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作为验证。第7部分全球生物仿制药的相关问题。第8部分药店与生物仿制药的处方问题。第9部分生物仿制药的支持性治疗。第10部分治疗相关的抗肿瘤性生物仿制药。如利妥昔单抗(CD20单抗)、曲妥珠单抗(HER2单抗)等。第11部分沟通与意识。临床医生和患者需要沟通并理解生物仿制药的相关内容,并放心使用它。

目前全球仍有绝大多数血液或其他肿瘤患者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加大生物仿制药的研发有助于缓解全球卫生健康负担,同时也能促进癌症研究。

陈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硕士生

书评来源: NSTL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哮喘是一种以气道出现慢性炎症、产生分泌物的长期、慢性气道疾病状态。从流行病学资料来看,哮喘最常见于儿童,但其它年龄阶段也可发生。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或凌晨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关于哮喘的性质、诱因、如何预防哮喘以及哮喘在特殊人群中的发生特点等问题,本书均会有详细的解答。

本书共18部分。第1部分介绍什么是哮喘。首先作者从解剖学角度对气管、肺泡等解剖部位进行介绍;其次介绍哮喘的类型以及分度等。第2部分哮喘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哮喘的诱因。哮喘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但其发生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第3部分哮喘的主要表现。作者列举哮喘的四个最主要的症状:气短、胸闷、喘息和咳嗽。并对这几个症状进行解释。第4部分介绍哮喘的检测项目。作者首先介绍临床最常见的肺功能检查,并对相关参数进行解释。其次是峰流速检测。还有NO分数检测及胸部X线检查等。第5部分介绍哮喘的治疗药物。比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等。第6部分介绍常用的吸入剂及其柔性连接臂。第7部分介绍如何制定哮喘的预防和治疗计划。第8部分如何预防哮喘复发。第9部分介绍哮喘发作时如何进行高效管理。第10部分介绍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重度哮喘。第11部分介绍重度哮喘的治疗。第12部分介绍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免受哮喘影响)。第13部分介绍什么是运动介导的哮喘,即运动性哮喘,其最大的特点是急性发作、短暂,且与运动量密切相关。第14部分介绍什么是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哮喘主要与职业性致喘物如塑料、纤维等相关,且离开工作缓解后可自行缓解。第15-18部分哮喘在特殊人群中发生的特点,如老年人、孕妇及儿童。

本书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医学生阅读;同时也是极佳的患教读物,适合具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哮喘患者阅读。

陈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硕士生

书评来源: NSTL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放射治疗是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飞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入21世纪,粒子治疗、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领域成为新的科研热点,将为肿瘤控制带来新的突破。

放射肿瘤学的发展是近年来肿瘤治疗取得巨大进步的关键。最佳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使癌症治疗的结果不断改善,这为当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放射肿瘤学作为肿瘤治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的研究进展将加强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本书是肿瘤研究进展丛书(Progress in tumor research)中的第44卷,总结了放射治疗基础和临床放疗的最新进展。主题包括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技术和粒子治疗,各章分别为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精确放射疗法中影像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肿瘤微环境与放疗抵抗,新的影像技术在放疗靶区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放射治疗计划的最新进展的总结和分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粒子治疗临床前与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光子放射疗法和粒子放射疗法之间的差异方面的进展。

对于放射肿瘤学领域的科学家、临床医生、医学生而言,本书是宝贵的信息来源。对于那些对放疗感兴趣的肿瘤研究者和医生来说,也是一个有用的资源。

马泽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硕士生

书评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 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100年前人们就发现了维生素D在骨骼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近期维生素D因为显著的骨骼外效应一举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作为一种作用于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多功能激素而备受科学研究人员以及平常百姓的关注。不出所料,维生素D被商家吹捧为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神药,其商业市场空间急速膨胀。本书抓住这一热潮,对与现今蓬勃发展的维生素D神药相关的几个重要话题进行总结阐述。

众所周知,维生素D缺乏症当今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不少青少年也深受其害,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青少年得了系统性疾病或者生活习惯的改变(例如生活中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照射,或者因为空气污染而导致获得光照减少)以及越来越广泛的防晒霜的使用。膳食来源的维生素D极少并且很多国家并没有将维生素D作为膳食配方加入本国的食物中,因此青少年不能从膳食中获得维生素D。此话题在第二章进行讨论,主要关注儿童的维生素D摄取要求。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是基于对体内25-羟基维生素D值的测量。然而全世界各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使用有差异的统计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因此相关章节的数据可比性较差。在某种角度来说,维生素D缺乏症患者数量是呈年龄依赖性分布的,因为衰老的皮肤常常因为7-脱氢胆固醇转化酶受损而使得机体无法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本书还有几个章节关注了维生素D以及它的结合蛋白。

维生素D的一个重要骨骼外效应就是它参与肌肉代谢过程。因此,书中阐述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一个并发症——少肌症,并解释维生素D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多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将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联系在一起。更有甚者,有研究显示较低的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人群增加的死亡率相关。本书严谨分析了维生素D潜在的骨骼外作用,另外阐述维生素D与糖尿病的关系。

最后,还有很多争议存在于对维生素D缺乏症的管理,很多指南推荐使用胆骨化醇作为药物进行补充,但是其他的维生素D存在形式也被用在了特定的临床情况。药物替换规则一样充满争议特别是在严重的维生素缺乏症中,有一章论述了这个情况。

本书作者希望可以为读者客观呈现维生素D的全新视角,本书适合营养科医师以及相关从业者进行阅读学习,增加对维生素D的作用的认知。

黄泽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博士生

书评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 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糖尿病足”是慢性糖尿病的下肢合并症。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此病是一个各医学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范围包括糖尿病学、足病学、血管外科、介入心脏病学和放射学、传染病学、骨科手术和其他医学学科,这些学科可以从临床实践和理论科学的角度参与糖尿病足的治疗。这些年来关于糖尿病足的科学文献不断增加,涵盖从糖尿病足发病机制一直到糖尿病足的局部和系统治疗各方面,从血运重建到Charcot足部手术等多个方面。多年来研究者们已经针对糖尿病足制定了大量的指导性方针和共识性文件,并定期开展糖尿病足研讨会。近年来糖尿病足发病率上升引发科学家的研究兴趣。据估计,1/3的糖尿病患者在其病程中出现糖尿病足溃疡。根据其病理特征,糖尿病足溃疡被认为是影响下肢的严重进行性疾病,无论是对肢体还是对个体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目前每20秒全球就有一名患者因糖尿病失去肢体,且糖尿病足患者的死亡率高于其他多种癌症。糖尿病足具有多因素发病机制和多维临床进展模式,从病情逐渐进展到终末期肢体广泛缺血状态再到神经受损阶段(伴有慢性稳定期或者组织再生期以及混合神经缺血多种形式),都能引起溃疡并最终大概率并发感染。

糖尿病足的临床病程比较复杂,因为在最初发展过程中通常是长期且毫无征兆的,然后急剧转变为超急性期,发展为有高复发风险的慢性疾病,因此用“糖尿病足综合征”描述此疾病过程更为贴切。近10年,研究者们重塑糖尿病足综合征的知识理论和临床证据,此病病理学理论和临床特征描述已经发生显著改变,人们认识到糖尿病足综合征是一种表现于足部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并非简单的局部溃疡。目前关于此病新的诊断、治疗方式在不断更新推进,因此英美国家的患者截肢率在减少,平均寿命也在增加。

本书围绕糖尿病足综合征为核心,召集一些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来进行编写。他们介绍了糖尿病足综合征的最新临床情景、病理学机制、治疗标准以及现代治疗方法。本书最开始介绍糖尿病足概论:从流行病学调查的角度来阐明其全球发生率,到对疾病发病机理的各学派不同见解,包括Charcot足部发病机制与糖尿病足临床表现的联系、有关微血管病变在引发糖尿病足综合征的作用、从临床及预防的角度对糖尿病足及其并发症进行阐述。本书还讲述了糖尿病足综合征相关的病理学,特别强调其易感染性,并分析血运重建对肢体缺血的影响,还将糖尿病相关大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进行联系。本书内容囊括糖尿病足综合征各个交叉学科的内容,信息丰富,特别适合各个科室的临床医生和临床医学生进行学习阅读。

黄泽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博士生

书评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 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根面龋是指发生于接近牙齿釉牙骨质界处的龋坏。由于牙骨质的厚度通常仅为20-50μm,此处发生的龋坏很快便会波及牙本质,并可能沿穿通纤维,向垂直牙根的方向进展。根面龋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大量研究报道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随着全球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愈发显示出根面龋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众多学者在此临床问题的防治上开展了大量工作,本书收录了对根面龋问题的当今认知观点和研究结果。

本书分为四部分,包括流行病学分析、生物致病因素分析、病变特征与评估分析和预防与治疗策略。本书详尽地描述根面龋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展的病理过程、检查诊断指标及预防诊治策略,其内容具有准确性和先进性。

口腔医学是一门技术要求较高的实践科学。本书是一本优秀的临床理论和操作指南,对根面龋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阐述形象,图文并茂,可以快速帮助从事龋病治疗和研究的工作人员提升临床理念与技能。

随着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临床疾病的诊治被聚焦到专科专项。本书适合牙体牙髓病学专业的医学生、临床医师以及研究人员阅读。此外,对口腔医学其他亚专业的医学工作人员而言,阅读本书也可以获得很多启发。

何新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

书评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 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本书入选了62届日本透析治疗年会上的特别讲座、教育讲座、专题讨论等内容。主题是“时间转换:透析治疗的光明前景”。

日本目前被普遍认为是透析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透析水平高、质量好,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全世界范围的血液净化专业医生、护士、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学习,尤其是我们中国的从业人员。同为亚洲人群,对我们而言,日本的透析经验更容易借鉴。截止2016年底,日本目前接受透析的患者高达32万,患者数目增长迅速,超过90%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腹膜透析开展较少,但也在持续进步中。

本书共四章,分别从透析治疗新视界、血液透析(并发症、营养、家庭照护)、腹膜透析和居家透析以及急性肾损伤等方面进行讨论。本书内容覆盖全面,观点新颖,涵盖很多当前最前沿领域的研究内容,也有一些老问题新方法的探索。通读下来,除了了解血液净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外,对于医生来说,也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以及再认识。第一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在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高危风险等进行回顾,总结出无症状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非常高。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警示,透析患者很多症状并不典型,如果能够更积极地完成透析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或许对降低死亡率大有裨益。此外,还综述了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糖管理问题,血液透析患者的低血糖往往是个容易忽视的领域,且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也是值得学习。对于血镁这一老问题的新理解,也为未来科研或临床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第二章对于肾康复、铁蛋白、皮疹、左卡尼汀作用机制、新的透析方式的预后、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的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每篇文章,单从研究方法上就值得各位科研人员学习,结果和结论部分也富有启示。血液透析无小事,就算是皮疹这种小问题,关注人不多,但对患者来说,是个困扰。能够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就是件好事。第三章关于腹膜透析的。日本虽然以血液透析为主,但从本章中可以看到日本学者的认真、专注和钻研。本章关注的都是很普遍的问题,例如老年患者、儿童、血压控制等问题,但都总结出自己的特色。最后一章关于急性肾损伤,一样让人耳目一新,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对于居家透析管理有自己的认识,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本书对于理解和掌握当前血液净化领域最前沿的问题和知识,很有帮助;对于开拓科研思路,很有帮助;对于老问题的新认知,也很有帮助。本书适合血液净化领域相关人员学习。

徐冷楠,北京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书评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 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日本的研究人员对排汗的研究已处于世界前列。本书介绍汗液生理学在内的汗液研究的研究历史,其中着重且详细地介绍两位历史性的生理学家:名古屋大学前教授Yasu Kuno博士(在汗液生理学的早期和后期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以及爱荷华大学前教授Kenzo Sato博士,因为他们在排汗研究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1世纪以来排汗研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现在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汗液不仅具有温度调节功能和手脚防滑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肽实现天然杀菌功能。此外,研究者们发现汗腺的阻塞容易导致类牛皮藓、扁平苔癣和皮肤淀粉样变苔藓等疾病的出现,还发现了马拉色菌是存在于汗液中的过敏原,其加剧了特应性皮炎和胆碱能性荨麻疹,这一发现使排汗异常成为一个可能引发多种过敏性皮肤病的原因。同时,汗腺还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包括储存干细胞(可用于烧伤的情况下对表皮细胞的补充),以及发挥保水功能(可用于补充角质层中的水分)。科学家们通过使用高速表面光学断层扫描技术(OCT)(可以以动态和三维视角来观察研究汗腺)来分析汗腺的病理性三维结构。OCT通过光学干涉的原理提供汗腺的三维图像,且以高分辨率呈现表皮下生物组织结构,并可显示角质层和表皮中汗管的结构。此外,研究者们还通过使用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镜来观察小鼠的汗液和汗腺,这些汗腺的三维分析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更新一些皮肤病的病理表现。

本书信息量大,前5章对排行研究作出系统性的介绍,综述排汗研究的病理新发新、排汗异常的分类、排汗异常的发生机制、研究排汗过程的方法以及汗液的高效皮肤屏障作用。第6-14章从与排汗相关的各个独立疾病进行介绍,包括遗传性排汗障碍、排汗相关特应性皮炎、系统性排汗异常、无汗性湿疹、特应性全身性无汗症、干燥综合征、多汗症、胆碱能性荨麻疹以及出汗过敏。第15章综述不同种族、年龄、性别的排汗差异。本书内容翔实丰富,可读性强,特别适合做排汗相关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皮肤科的临床从业者进行学习阅读。

黄泽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博士生

书评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 国外医学新书评介

1 2 3 4 5 6 12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