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香蕉生产、采后科学、加工技 术及营养手册 香蕉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全世界已 知和分类的香蕉约有1200 种。香蕉是主 要的热带水果,在五大洲热带和亚热带地 区的130 多个国家都有种植。香蕉营养丰 富,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香蕉的全球产量增加 了大约150%。1990 年以来,香蕉市场和 贸易大幅增长,两大进口市场是美国和欧 盟。随着香蕉产量的增加,香蕉制品市场 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特别是作为食品配 料的香蕉粉、果汁和饮料以及货架稳定的 干产品。为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香蕉生 产、采后处理、增值加工和营养价值,作 者特意编撰了本书。 本书共计13 章。第1 章,香蕉生产、 全球贸易、消费趋势、采后处理及加工; 第2 章,香蕉生物学与采后生理;第3 章, 香蕉病理与病害;第4 章,香蕉采收及采 后技术;第5 章,香蕉及香蕉制品包装技 术;第6 章,成熟香蕉的加工、产品和营 养;第7 章,脱水香蕉制品的加工;第8 章,青香蕉的加工、产品及功能特性;第 9 章,香蕉产品的创新加工技术;第10 章, 香蕉副产品的增值加工与利用;第11 章, 香蕉原料与加工产品的化学成分及营养成 分分析;第12 章,香蕉是促进健康的生 物活性物质来源;第13 章,鲜香蕉及其 加工制品的微生物学研究。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价值链为主 题,对香蕉生产和全球贸易、营养成分和 健康效益、生理学特性、采后处理及加工 技术、包装技术、微生物学、副产物综合 利用等相关方面进行了阐述,是香蕉相关 领域知名专家的智慧结晶,对从事香蕉科 学研究及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人士 尤其具有参考价值。 孙玉凤,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Sun Yu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AS)
油脂微藻中的营养性脂肪酸 人类健康观 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日益关注,人 们对健康油脂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营养 性脂肪酸在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平衡 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方面具有一定的 作用。如DHA 是形成脑磷脂的重要组成 物质,EPA 是糖脂和磷脂的重要成分。微 藻具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易于培养、 成本低廉等特点,现已成为生产营养性油 脂新的突破口。为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 油脂微藻中的营养性脂肪酸,作者特意编 撰了本书。 本书共计12 章。第1 章,必需脂肪 酸导论;第2 章,海洋生物营养脂肪酸的 生产;第3 章,从油脂中生产多不饱和脂 肪酸作为膳食和保健补充剂;第4 章,油 脂微生物生产油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第 5 章,微生物生产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 研究进展;第6 章,微藻自培养生产多不 饱和脂肪酸;第7 章,从粮食作物和鱼类 中生产ω-3 和ω-6 多不饱和脂肪酸;第 8 章,代谢工程对提高微藻多不饱和脂肪 酸产量的作用;第9 章,营养性脂肪酸的 健康前景(ω-3 和ω-6 脂肪酸);第10 章, 微生物菌体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与纯 化;第11 章,微藻生产EPA 和DHA 的 市场前景;第12 章,含油微藻——生物 炼制工业的潜在工具。 《油脂微藻中的营养性脂肪酸》深入 广泛地涵盖了油脂微藻中营养性脂肪酸营 养价值、用途、生物合成,以及微藻的培 养、营养性脂肪酸的制备及市场前景等方 面,信息量非常大,对学者、企业人员等 相关领域的人士尤其具有参考价值。 孙玉凤,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Sun Yu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AS)
鱼类行为 2 行为生理学 鱼类作为人类的近亲,在自然环境中 被人类广泛开发和利用,人类不仅捕获野 生的鱼类资源,同时还开展了大量鱼类养 殖。在实验环境中,鱼类也是仅次于老鼠 的实验对象。但是人们对于鱼类的认知仍 较为缺乏,对鱼类的敏感性、鱼类的福祉 和鱼类的认知能力缺乏了解。现今随着鱼 类水下观测技术和尖端技术的发展,人们 得以从更为全面的视角了解鱼类行为和策 略,而这在之前受限于观测技术的限制, 人们一直低估了鱼类的认知能力。为此, 作者编撰了《鱼类行为》第1 及第2 卷, 该书由Wiley-ISTE 出版。《鱼类行为2: 行为生理学》系统介绍了鱼类生物学、生 态学和行为学的最新知识。本书根据最新 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鱼类的生殖行为和个 性行为表达,同时基于鱼类大脑结构和功 能,阐述了鱼类行为的神经生理条件作用。 全书共4 章,第1 章,鱼类的生殖行 为:性成熟的鱼类行为,包括产卵前的准 备阶段、产卵阶段;第2 章:鱼类的生殖 行为:产卵后的鱼类行为,包括产卵后的 鱼卵行为、亲代抚育行为;第3 章,鱼类 的个性行为,包括鱼类的个性行为表达、 游动留下的痕迹、伪装行为及生物钟等; 第4 章,神经和神经内分泌调节对鱼类行 为的作用和影响,包括鱼类在遭受压力时 的行为、鱼类的睡眠行为、基于鱼类大脑 复杂性的鱼类认知能力。 本书为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 人员、教师、大专院校学生、负责开发和 保护自然环境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及 水产养殖生产者、环保人士和生态学家提 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孙龙启,博士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Sun Longqi, Doctor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鱼类行为 1 生态行为学 鱼类作为人类的近亲,在自然环境中 被人类广泛开发和利用,人类不仅捕获野 生的鱼类,同时也开展了大量鱼类养殖。 在实验环境中鱼类也是仅次于老鼠的实验 对象。但是人们对于鱼类的认知仍较为缺 乏,对鱼类的敏感性、鱼类的福祉和鱼类 的认知能力缺乏了解。现今随着鱼类水下 观测技术和尖端技术的发展,人们得以从 更为全面的视角了解鱼类行为及策略,而 这在之前受限于观测技术的限制,人们一 直低估了鱼类的认知能力。为此,作者编 撰了《鱼类行为》第1 及第2 卷。该书由 Wiley- ISTE 出版。《鱼类行为1:生态行 为学》系统介绍了鱼类生物学、生态学和 行为学的最新知识,探讨了鱼类在栖息地 的行为,以及他们占有栖息地时所采取的 策略,同时也介绍了鱼类在群体中通过何 种行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联系。 全书共3 章,第1 章,鱼类在栖息地 的行为:占领、保护和利用,包括了不同 类型栖息地的鱼类行为、鱼类在栖息地的 摄食行为、鱼类个体和群体的栖息地保护 行为;第2 章,鱼类占领栖息地时采用的策略,包括鱼类对栖息地和出生地的忠实 度、栖息地变更时鱼类行为、鱼类到新栖 息地时行为;第3 章,鱼类在沟通和群体 生活时的行为:面对同类、寄生生物和捕 食者时所表现的不同行为,包括鱼类个体 间的沟通行为、鱼类个体间的警告行为、 鱼类群体间的沟通行为、鱼类和共生生物 间的行为。 本书为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 人员、教师、大专院校学生、负责开发和 保护自然环境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及 水产养殖生产者、环保人士和生态学家提 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孙龙启,博士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Sun Longqi, Doctor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食物废弃物和副产品 营养和健康价值 在全球范围内,三分之一的谷物和近 一半的水果和蔬菜都被浪费了。这种浪费 是食品行业的一个日益严重和令人担忧的 问题。要想克服这一危机并迈向可持续发 展的未来,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利用创新的 方法来提取和加工各种有价值的副产品。 本书共14 章。第1 章,谷物副产品; 第2 章,稀酒醪副产物的浓缩与利用; 第3 章,豆类副产品;第4 章,豆子浸泡 液——从食物垃圾到增值产品;第5 章, 巴西的( 北部和东北部) 水果副产品;第 6 章,芒果副产品的健康益处;第7 章, 柑橘废物回收促进可持续营养和健康;第 8 章,蔬菜副产品;第9 章,亚麻籽副产 品;第10 章,种子壳的利用;第11 章, 咖啡渣对健康的益处;第12 章,咖啡种 皮对健康的益处;第13 章,可可副产品; 第14 章,纳米生物技术在农副产品的新 兴和潜的生物应用。本书由行业内著名专 家编写,提供了废弃物的来源、组成及其 生物活性化合物鉴定方法,探索从水果、 蔬菜和种子废弃物创造副产品的革命性方 法。另外还讨论了附加值增加的副产品的 营养特性以及它们在制造膳食纤维、食品 香料、补充剂和果胶等方面的用途;解释 了再造的副产品是如何能最好地从根本上 减少食物浪费的;讨论了回收食物垃圾的 潜在营养价值;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副产 品的来源,如芒果,可可,亚麻籽和咖啡 渣等;描述新的萃取过程和纳米技术的新 用途。 本书明确了食品废弃物和副产品资 源特性、重要性及其实现高附加值再利用 方法。对于食品工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参 与营养、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府机构和非 政府组织以及相关领域的大学教师和学生 来说是不错的参考书籍。 李淑英,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Li Shuying,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AS)
模式豆类蒺藜苜蓿 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作为模式豆类植物有几个优势:二倍体 (2n=16),自交,较小基因组(约375 Mb),较短的世代时间(大约四个月一 个世代)。最重要的是蒺藜苜蓿参与两种 共生固氮,这是模式植物拟南芥所没有的。 对于蒺藜苜蓿的研究加速了基础生物学的 发现,促进豆类作物的遗传改良。 《模式豆类蒺藜苜蓿》一书2 卷册, 包括十四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章,全面 涵盖了蒺藜苜蓿的生物学、生物化学、遗 传学和基因组学。第一部分,总体介绍, 对作为豆科植物模型及作为豆科植物生态 学、进化和饲料模型的蒺藜苜蓿进行了综 述;第二部分,介绍了蒺藜苜蓿功能遗 传学及作为模式植物研究的新的方向;第 三部分,介绍了蒺藜苜蓿植物发育;第四 部分,天然产物合成介绍;第五部分,逆 境胁迫和蒺藜苜蓿;第六部分,蒺藜苜蓿 和苜蓿中华根瘤菌共生;第七部分,介绍 了蒺藜苜蓿和丛枝菌根菌共生;第八部 分,介绍了普遍共生信号途径(CSSP 或 者SYM);第九部分,介绍了根瘤菌和 豆类共生的侵染事件;第十部分,介绍了 激素、根瘤菌和菌根共生;第十一部分,介绍了蒺藜苜蓿自调控结瘤数;第十二部 分,蒺藜苜蓿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第十三 部分,蒺藜苜蓿数据库和计算机程序;第 十四部分,蒺藜苜蓿和遗传转化。 《模式豆类蒺藜苜蓿》是目前最为全 面和系统的蒺藜苜蓿著作之一。通过阅读 本书,读者将会对蒺藜苜蓿这一豆类模式 植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书是微生物生 态学、环境微生物学、植物遗传学和生物 化学的研究人员和高年级研究生的一本优 秀的参考书。 杨涛,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Yang Tao,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AAS)
1 2 3 4 5 6 9 跳转到
个人主页被浏览了4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