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本书实际上是纽约科学学会年刊的一期(1204卷),是2009年6月5日至6日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召开的“生殖衰老工作组”的会议文章汇编。会议不仅有临床医生和基础医学研究者参加,还有非医学的专业人士,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是非常全面的。 生殖上的改变,特别是在女性中的绝经是衰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因此,从生殖衰老的研究中我们可能可以得出对于总体衰老的有益发现。本书就试图从多角度多学科对生殖衰老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书在对生殖衰老这一主题进行概述后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理论基础、机制、动物模型和人类健康影响。 理论基础包括对人类生殖衰老的历史回顾、绝经的进化学意义、人类绝经与动物的比较、男性与女性生殖衰老的比较等。机制包括不同因素(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卵巢标志物)对绝经时间的影响、雌激素对大脑衰老的影响和下丘脑正中隆突在生殖衰老中的地位等。动物模型包括灵长类、果蝇、无脊椎动物和线虫模型。最后生殖衰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则阐述了生殖衰老在人类总体健康中的地位和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 生殖与衰老是老年病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科内分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适合于内分泌、妇科、老年科和普通内科医生阅读,同时也可供生殖和衰老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阅读。 ——张化冰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这是一本介绍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图书。 生物标志物与医学诊断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它能够对疾病作出预警,并可指示病程进展的阶段。其实,除了检查疾病的用途以外,生物标志物在其他一些与健康直接相关的生物生化领域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例如预测药物的毒性或有效性,另外在检测人体接触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暴露量时,生物标志物还可提供可靠的评估参数。 本书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和应用领域进行了全面介绍,涉及内容十分宽广,从医学诊断学到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监测,再到人体环境暴露评估,着力捕捉生物标志物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热点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书第1部分主要讲述了发现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糖生物学等,本书分立各个章节对上述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定性以及监测中的用途、优缺点进行了客观、全面的介绍。第2部分则选取特定的器官或疾病过程,重点介绍了生物标志物在损伤疾病过程中的临床前以及临床表现。不同器官系统或不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独立成章,既有传统的、经典的生物标志物汇总,又有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转化标志物介绍,本书重点介绍的损伤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氏病、心脏损害、肺损伤、急性药物诱导的肝损害、急性肾损害、药物诱导的血管损害、免疫毒性、癌症、HIV、体外药物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另外也包括产科医学所用到的各种生物标志物。这部分对生物标志物在上述损伤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检测以及定量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随后,本书第3部分向我们展示了目前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的几项新技术,包括以免疫分析为基础的技术,如免疫化学,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荧光以及化学发光技术,利用抗体芯片和微粒芯片进行的多物分析技术等。另外针对纳米技术在生物标志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新兴的床旁快速免疫诊断技术,本书辟出两章内容单独介绍。本书第4部分就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暴露评估中的应用,与生物标志物研究有关的临床试验设计,以及生物标志物分析时用到的统计学问题。最后本书介绍了FDA和欧洲医药局关于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试验评估中应用的有关条例,主要考虑到生物标志物在药物发现、研发、上市审批中所触及的政策问题,书中同时还提供了美国FDA的关键路径计划信息,该计划优先考虑新的生物标志物的鉴别和评价资质。 《生物标志物》一书就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为特定的病例选择正确的生物标志物,教会研究者如何正确地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并可指导研究者根据诊断和组织损伤的监测情况作出知情决策。相信很多科学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士将会发现《生物标志物》是一册非常有用的参考书。 ——郭磊,副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药理学室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作为实用胃肠和肝病学丛书的一部分,本书包括了7大部分,内容包括:食管和胃的病理、内镜、检查手段、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常见和部分少见的疾病等。主编 Nicholas J. Talley来自Mayo医学中心的消化流行病学中心。本书的作者均来自Mayo医学中心等著名的医学科室。本书不同于其他胃肠病学著作的特点包括以下: 1.排版新颖:从临床医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每个章节内包括:一段简介,揭示章节全貌;一个临床病例,简单病史勾勒出典型症状;一个病例结果,在章节后部分与前呼应;一个总结要点,把精要罗列与文后,方便记忆检索。这种简洁新颖的排版形式既突出了重点,又紧扣临床,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 2.突出实用性:除了在排版上力求重点突出,本书内容上也充分体现临床需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第4部分:各种症状的鉴别诊断,包括消化不良、恶心、烧心,甚至也包括口臭和胸痛,基本覆盖了常见消化门诊症状。同时书中还处处可见诊治流程图和丰富的鉴别诊断表格,使读者不必埋首文字便可采集到最实用的临床信息。有的章节甚至还附有常用问诊问题。 这套丛书的特点是:实用性。重点是临床要点阐述简明,辅以诊治流程图。章节末还辅以要点总结,并以彩色凸显重点,便于读者掌握。 尽管内容诸多,但由于上述原因,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尤其适用于消化科的临床医生,对医学生可做高屋建瓴之架,对临床医生可做实际工作之纲,此外也适用于对该领域有兴趣的医生、护士。 若论细节详尽、基础理论翔实方面,本书自然不及哈里森内科学等教科书经典,但从本书的编排和临床经验的阐述方面,本书确实更胜一筹。相信这种新颖的编排思路今后会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医学出版界中。 ——赖雅敏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工业的发展,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人体与外界环境最密切相关的莫过于呼吸系统。除了人们熟知的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尘肺、石棉肺、农民肺等等,环境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同样也是常见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等等的重要的发病因素。环境和职业相关的肺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害的可导致肺损伤的环境因素不仅仅是人们敬而远之的放射线、化工厂,还有近在咫尺的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化妆物品、装修材料、艺术品等,这些都可能引起致命性的肺疾病。《职业和环境相关肺疾病》这本书正是系统地讲述这些环境因素以及相关肺疾病的教科书。 本书是由比利时著名大学鲁汶天主教大学医学系公共卫生学院的Ben Nemery 教授主编。这是第一本为呼吸内科医师编写的有关职业和环境相关肺疾病的教科书,是一本简明新颖,实用性强的参考书。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是根据不同的暴露环境来展开介绍的,分别介绍了在不同的环境下筛查、检测、识别环境促发因素以及相关的肺疾病诊断和治疗,从而使读者能更方便、更迅速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此外,各个编者旨在提供更实用的信息,同时也在各章节中提供了相关的临床病例,并提供了附录、文献、网站以供读者更延伸阅读,从而获得更合适的诊断和治疗。 全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共30章,在展开讲述具体的暴露环境前首先介绍了常见的环境相关的肺部疾病,如哮喘、过敏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支气管炎、肺尘埃沉着症、肺癌以及间皮瘤的诊断和治疗。然后分别从个人环境、其它室内环境、工作环境和公共环境进行了介绍。第一部分介绍了个人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引起的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这些个人环境包括化妆物品和其他个人护理品,被动吸烟,家庭烹调和取暖的污染物,家庭清洁剂和其他家庭化学物品如洗衣剂、空气清新剂、皮鞋亮光剂和杀虫剂,装修材料和家具,螨虫、宠物、真菌以及其他少见的过敏原,各种兴趣爱好如艺术品、工艺品等。第二部分则讲述了其他的室内环境以及相关的肺部疾病,包括幼儿园和学校、二手烟和娱乐服务场所、机动车、室内运动等环境以及可能导致的肺部疾病。第三部分介绍了工作环境,包括农业和农业相关产业,采矿业,金属工业和相关产业,汽车保养、维修和装饰,自动化产业,木材和纺织业,化学、涂料和塑料工业,电子工业,服务工业,建筑工业,警务、消防和军事,办公室人员和教师,研究人员这些工作环境以及可能出现的暴露因素和相关的疾病。第四部分介绍了公共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如湿地火灾和火山爆发,传统的城市污染,交通相关的城市空气污染,室外运动环境以及相关的肺疾病。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新颖,精悍实用,希望能成为呼吸内科医生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罗金梅 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肖毅 教授 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药物和酒精成瘾一般都发生于疾病人群。25-50%的成瘾性病症患者由初级治疗医生发现,在某些专科治疗群体比例会更高。吸毒,酗酒,以及被称为不健康的饮酒在创伤中心和我们的社会更为常见和流行。与酒精有关的患者出院后的死亡率比不喝酒的患者高出2倍。目前,没有一个权威的成瘾性文本明确提出鉴别,干预和管理“成瘾人群的医疗并发症”或“疾病人群的成瘾性病症”。然而,直到2007年,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实施一项规定,所有Ⅰ级创伤中心对病人提供酒精筛查和干预手段。此外,药物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SAMHSA)已建立筛选、简单干预、转介和治疗方法(SBIRT),支持、提升医生与卫生专业人员治疗患者药物滥用和成瘾的实践和能力。 本书共收录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8篇与成瘾性病症有关的文章,科学、客观,涉猎面较广。每一章都是由药物成瘾性病症的专科医疗专家所写,主题是临床因素,列举的临床实践标准均立足于最新的研究。各章都具有一致的结构,包括统一的临床与研究材料,丰富和实际的描述。本书与传统书籍相比,对药物和酒精成瘾给予更广泛地关注。在明确的实际条件下,详细介绍药物和心理学的治疗,通篇全面解释成瘾性人群的医疗和心理并发症。 全书共分为五部分,共38章。第一部分为引言,概括介绍成瘾性病症是医学实践的一部分,涉及犯罪、物质滥用、心理疾病等因素,并对成瘾性病症发展的自然史、心理、伦理问题和防止方法分别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针对成瘾性病症提出评估和诊断方法,包括成瘾性药物的临床药理学和实验室诊断以及人体皮肤表现。第三部分重点论述各种临床疾病可能出现的成瘾性病症和相关的管理问题,具体内容有:分别对患有精神病、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及恶性肿瘤、恶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营养性疾病的患者和处于创伤中心治疗、初级治疗阶段、重症监护治疗阶段的患者可能出现的成瘾性病症进行讲述;介绍了成瘾性与短期疼痛的管理,与艾滋病毒感染的问题与管理等。第四部分着重介绍了成瘾性病症的特殊群体,包括医疗护理服务的群体、心理疾病群体、妇女、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和青少年、老年患者,这些群体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需要更多的关注。最后,本书第五部分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成瘾性病症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共病治疗的模式,以及预期的治疗成果。 本书围绕临床因素的主题,具有临床实用性,提供了医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对医生在实践工作中如何理解与对待患者的需求提供借鉴和指导;帮助病人或家庭应对烟草、酒精或毒品问题。 ——胡扬 药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随着循证护理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国际上关于循证护理的书浩如烟海,各护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证据等也在不断更新,然而如何将证据成功地应用于实践,是现在护理专家重点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及实践经验表明,要成功将研究证据落实于临床实践,其实施的临床背景至关重要,需要加以重视,并值得深入探讨。 循证护理实践的临床情境是循证护理系列从书之一。该系列丛书着重于将循证实践应用于各护理专科,并反映了循证护理在临床实践、管理、科研和公共政策等领域应用的国际进展及观点。此书主要从临床背景的视角,探讨了循证护理实践在评估及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关键性问题。 本书强调了专科、教育及组织机构等临床背景因素对循证护理实践在临床应用及操作变革中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循证实践在急重症护理、初级卫生保健、围手术期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精神科护理、助产等八个不同专科背景下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及成功应用的经验。各个章节均是由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与学者完成。她们都具有在专科背景下,成功将研究证据落实到临床实践的经验。每个章节都探讨了如何充分了解临床背景,为循证护理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或者在固有的临床背景下,探索不同的落实方法以达到最好的实施效果。 总体而言,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系统而全面,信息量非常丰富。更值得称赞的是,每章的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了全球范围内医疗机构成功的案例,并介绍了该领域的最佳实践模式。 此书虽是以西方临床护理环境为大背景,但是其思考问题的角度仍值得国内同仁参考。对致力于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护理工作者及其他专业人员而言,本书是一本实用性指导书册,同时不失为一种了解循证护理未来发展方向的国际化资源。 ——李峥 教授 副院长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本书的三位作者均是美国Emory University 埃默里大学的超声科专家,特别是首席著者Jing Ping Sun教授呈多次来华讲学,在心脏超声心动图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超声心动图是每一个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须进行的常规检查,心血管疾病病种繁多,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各异。但是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内科及相关科室工作者了解超声心动图,甚至会操作和做出正确诊断,这对于相关专业人员是很大的挑战。这本书的作者基于这样的一种需求,集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将多年积累的典型病例汇编成册,以飨读者。优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便查询。本书不是教科书,内容简洁、明了,动静态图像资料结合。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帮助,特别对于刚刚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人员而言,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某种疾病进行一个感观的认识,便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很多病例为临床罕见疾病,实为作者多年丰富临床实践所得之无私奉献。 全书将101类病例,按照发病部位、发病原因,分为12部分,分别为:主动脉疾病、动脉瓣疾病、二尖瓣疾病、假体瓣、冠心病、肺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疾病、心脏肿瘤、感染性疾病、心肌病、杂类、心脏外伤。 本书的读者对象:心脏病学家、相关专业的主治医生、住院医生等等,本书涉猎的疾病广泛,图文并茂,图片精美,图片标识清晰,文字解释通俗易懂,方便读者查阅并通过静态及动态图像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张波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0年第3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脑视觉障碍和视神经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视觉障碍的最常见原因。儿童视觉灵敏度的研究很早就出现并发展至今,目前已有精确的测量办法,而对儿童视觉功能的研究则很少。脑的很大部分区域都与视觉功能有关,早期严重的脑损害可以影响视觉的发展。复杂的视觉形成过程导致脑损害产生不同视觉障碍表现,脑瘫和智力障碍的患儿可以终身存在视觉障碍。“脑视觉障碍”是一种疾病状态,包括眼动障碍,以及由于视觉皮质及其通路受累引起的视力、认知和感知障碍。近年对儿童脑视觉障碍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本书汇集了儿童脑视觉障碍领域的大量新颖观点和概念,成为该领域重要的专著。 全书共20章,各章节由儿童视觉、认知和感官专家书写,内容包括儿童脑视觉障碍的数据和观点,并穿插大量示意图。全书开篇主要介绍中枢神经系统视觉传导通路和旁路的功能,并指出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的差异,以前认为视觉通路主要由眼投射至视皮层,目前研究认为这种认识是有限的,该观点贯穿全书。然后分章节介绍儿童脑损害与认知障碍的关系;视觉与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视觉认知障碍的发现与评估;小儿和婴儿脑视觉功能的行为和电生理评价;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视觉障碍的影像学发展;中枢视觉功能和其评价等。还有一部分章节介绍了视觉障碍患儿的教育、经济和医疗等社会问题,目的在于促进整个社会更进一步关注这些儿童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编者有意保留不同的观点,如最后两章对脑视觉障碍的分型就来自意见不同的两位专家。对于这个处于起步阶段、观点迅速更新的复杂学科,这样有争议的观点是有帮助的。 本书对于所有和视觉障碍儿童相关的职业如医生、治疗师、教师、心理学家等人员均有帮助,将带领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有障碍的儿童。本书深入关注视觉障碍儿童的医疗和社会问题,是对这个领域的重大贡献。 ——李凌 博士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流式细胞术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对单个细胞或生物微粒进行快速定量分析与分选的高新技术。这一技术现已成为科研、临床及教学等不同领域强有力的工具。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图书介绍流式细胞仪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分选方法,但是没有一本书是围绕该技术在干细胞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系统开展的。而由于在干细胞研究中的确需要一些独特的标本制备、染色操作和分选方法等来检测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细胞大小,药物转运、外排和干细胞分选等,因此本书为初涉这个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基本介绍和操作指南,为熟练使用流式细胞仪的研究人员在干细胞和组织再生领域中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而实用的参考。 本书共分为18章,一部分作者来自流式研发领域里的知名专家,他们的数据,知识和经验涵盖了流式细胞仪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本书的作者群还包含了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精原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等领域著名专家,以及角膜干细胞和角膜再生等组织工程领域里知名学者。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把流式在本领域中的应用做了详细和指导性的讲解。书中配以大量流式细胞分析图,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一本专注于流式细胞技术在干细胞研究和组织再生中应用的书籍非常适合从事相关科研、临床工作的研究者和学生阅读。 ——李静 助理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室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新药研发是一项耗资巨大而风险较高的活动。进入到临床前研究阶段和临床评价阶段后,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的消耗骤增,而后者尤甚,这就要求药物学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在进行有成药潜能的化合物筛选时应尽可能提高资源效率和时间效率。《早期药物研发——药物进入首次人体试验的策略和途径》一书重点关注药物研发极为关键的前期阶段,详细介绍了药物临床前研究活动,以及如何通过临床前研究有效地甄别哪些研究对象可成为临床研究候选药物,指导研究者科学地判断已探知药理活性的新化合物是否可以进入首次人体试验(FIH)阶段。同时,本书还就如何准备及提交研究用新药(IND)申请书进行了系统说明,以此为药物研发机构提供指导。 全书共分为五部分,共14章。第一部分为引言,概括介绍了药物发现过程及早期药物研发所开展的一些活动,涉及成本核算、药靶的确认及先导化合物优化等主题,此外还对药物进入首次人体试验前后的研究活动以及新药注册报批事项分别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策略,这部分内容既讲述药学专业知识,又以此为依据,向读者展示新药研发的决策标准。具体内容有:根据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特性进行先导化合物优化;介绍几种用于预测药物人体内代谢动力学特点和安全性表现的模型(在体模型、体外模型以及计算机模拟),比较其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如何对药物发现和评价过程中所得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数据进行生物学分析,为药物从动物实验走向人体试验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部分讲述了如何在化合物发现和新药研发之间架起桥梁,从化学/制药学及生产控制(CMC)角度为研究用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实用的以及目标导向的理论指导。此外,本书第6章全面介绍了药物进入首次人体试验前应开展哪些临床前安全性药理学研究,包括各个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安全性评价的实验设计、评价指标和结果分析,对于从事新药研发的研究者很有参考价值。本书第四部分则主要针对药物进入首次人体试验之前应开展的毒理学研究展开讨论,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既从宏观上把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毒理学研究的要求,又从细节上指导研究者如何制定毒理学研究计划、如何设计采样时间,同时还提供了几份研究方案范本,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此外,本书第8章着重介绍了药物毒性代谢动力学研究应考虑的诸多因素、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对FIH的指导意义,第9章详细解读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此部分可作为研究者开展药物毒理学研究之前的快速读本。最后,本书第五部分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准备及向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一份高质量的药物FIH申请书。书中重点就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个区域的药物注册报批环境进行介绍,引导读者全面地了解相关的国际监管指南和政策要求,以协助大家更顺畅地完成注册报批过程。 本书的每一章均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内容涵盖药学领域的多门专业知识,例如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代动力学,生物分析,安全性药理,毒理学以及毒物代谢动力学,化学/制药学及生产控制(CMC),研究用新药的开发等。作者探讨了新药开发的具体策略,试验设计,新药研发面临的挑战,小分子化合物及有关生物制剂的研发决策标准,书中部分研讨内容配以大量具体实例进行说明。那些用于目标患者人群后,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表现出最佳潜能的候选药物,其研发过程中需要哪些跨学科的配合也是本书论述的内容。总之,本书的主旨是告诉研究者如何才能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几率,帮助他们将科学努力和各种资源更集中地投放在最佳候选药物上,最大程度地减少后期药物研发阶段的成本消耗。 ——郭磊 副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药理学室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0年第3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1 25 26 跳转到
个人主页被浏览了23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