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本书为Wiley-Blackwell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新书,编辑作者是新加坡国家大学的心理系的Richard Ebstein。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立意新颖,着眼点放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脑决策这一特殊的社会认知过程(Decision-Making),笔者首次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阐述这个日常心理学现象。 本书有二百多页,共三章,每章再由内容相关的若干文章构成,文章各有作者,文章附有大量文献,以供读者深入研究。不同的文章按照一定次序汇集到一起,从遗传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多个角度来阐述决策过程。 第一章,换位思考:神经基础和遗传学的关系;第二章,道德神经科学和情感,第三章,基因和决策。内容方面,本书主要是以综述的形式来展现某个相关研究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属于科普性书籍。书是以一种开放的形式来解释与决策相关的认知过程,并没有直接给出强有力的结论或者定论。 本书较系统地罗列了这一特殊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也以较为宽广的视角,展示了特殊研究领域研究的多样性,并巧妙地将基础研究与难于着手的认知研究结合在一起。 本书的研究创意给了我们以一种莫名的惊喜,广而言之,用类似的科研思路,我们可以去研究很多棘手的心理问题,如赌博、成瘾、进食障碍及孤独症。 本书的篇幅有限,虽不能算是工具书,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此书值得一读。 —— 李恒 博士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糖尿病在全世界发病率快速增长,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总人口的10%。糖尿病患者的急症发生并不罕见,与其并发症本身和治疗措施有关。因此,不仅仅是糖尿病专科医师,包括全科医生、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糖尿病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技能。本书就应运而生,它针对所有的医生和护理工作者,简练易懂且有较强的实用性。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为成年人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二章为儿童和青春期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三章为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第四章为胰岛素所致的低血糖,第五章为胰岛素促泌剂所致的低血糖,第六章为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第七章为住院期间的高血糖治疗,第八章为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治疗。每一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定义、流行病学、高危因素、诊断、治疗和随诊等部分。在每一章的结尾,作者还设置了2-3例病例分析,通过实例来加深读者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 在最后,作者还设置了问答环节,每一章4-5个选择题,如果读者能够答对这些问题,说明对本书的内容已经基本掌握。 —— 平凡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表观遗传指诸如DNA甲基化作用、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作用等非DNA序列改变可引起基因表达和染色质组织的遗传状态改变的现象。 表观遗传机制调节从怀孕到死亡的所有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生长、早期胚胎发生和配子形成阶段的基因组重编程;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生存和基因组整合。某些表观遗传标志可作为参与这些不同的生物学过程的指标。 虽然已建立了发育与分化早期的表观遗传图谱,但是这些图谱在生命过程中由于应对内外环境刺激会发生改变,而这有可能导致疾病和癌的发生。当前,表观遗传学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热点研究领域。 “癌表观遗传学:人类癌的生物分子治疗”一书不仅讨论表观遗传机制的基本原理,也检测“表观遗传标志”对人的健康及表观遗传错误的临床后果的作用。全书聚焦以下4个方面:(1)控制细胞生长的表观遗传途径的复杂网络;(2)在癌形成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异常表观遗传机制;(3)表观遗传调控和遗传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4)抗癌治疗的新策略。 全书共包括五部分14章。第一部分重点介绍细胞周期的表观遗传控制;第二部分介绍细胞发育、老化和分化中的表观遗传控制;第三部分介绍基因转录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第四部分重点介绍“表观遗传与癌”,包括癌细胞中的表观遗传改变,DNA修复,DNA甲基化与癌的关系;儿童癌与表观遗传的关系和癌形成与进展中表观遗传机制。第五部分介绍利用表观遗传原理研发抗肿瘤药物,包括表观遗传靶点的确定、干细胞治疗和热休克蛋白作为潜在靶点等内容。 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内容翔实、实用。充分体现出转化医学的目的。特别是引用参考文献十分详尽,几乎囊括了该领域的最新的和最重要的文献,对于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研究各该领域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适合于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 —— 方福德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室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代谢综合征这一名词自从被提出,围绕它的争论就从没有停止过。代谢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一回事吗?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应该是什么?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措施包括哪些,目标是什么?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从本书2006年的第一次出版至今5年的时间,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 此次本书再版,更新了13章的内容,增加了6个崭新的章节,它们分别是:第1章,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以及其与冠心病、糖尿病的相关性;第2章,代谢综合征和种族;第3章,内皮功能紊乱是冠心病的关键发病因素;第4章,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第5章,儿童期的代谢综合征;第6章,胰岛素敏感性的评价;第7章,2型糖尿病危险基因的定位;第8章,代谢综合征的内分泌机制;第9章,大脑胰岛素抵抗;第10章,代谢综合征的心肺耐力变化;第11章,代谢综合征和精神疾病;第12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与代谢综合征;第13章,炎症和代谢综合征;第14章,脂肪因子的失调节,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第15章,非酒精性脂肪肝;第16章,多囊卵巢综合征;第17章,营养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和治疗;第18章,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第19章,手术治疗代谢综合征。其中,儿童期代谢综合征、胃肠道手术、精神疾病、心肺耐力和胰岛素敏感性测定是新增加的章节。 第二版的特点在于分章更加细化,并加入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内容涉及目前代谢综合征最热门最新颖的话题,从病理机制到并发症的产生机制,从诊断到治疗措施等方面,可供与代谢综合征研究相关或对代谢综合征治疗感兴趣各科医师和护理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 平凡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园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医院感染即医院获得性感染一直构成对全球范围各类医疗机构中相关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挑战,尤其是其中许多致病菌具有耐药性或多重耐药性,加大了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增长的控制难度。如何有效监测和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发展?《分子学技术在医院感染研究中的应用》一书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监测和防治医院感染致病菌的角度,展示了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医院感染防控的应用研究成果,为从事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人员、临床医师、流行病学工作者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编著者和撰写者主要来自从事医院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感染控制的国际著名学者,在编著过程中按命题内容结合了各自的业务专长并系统复习和充实了大量新近专业进展,形成其主题突出、内容鲜明的特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2章,主要内容涵盖有:医院感染致病菌的发生与传播的诱发因素包括相关的医院环境特点、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案或措施、医院感染研究中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病原菌的清除与耐药菌的治疗对策、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监测医院感染致病菌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致病性真菌中的应用研究。其中第二部分以整体篇幅分3章详细介绍了近10年来新开发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技术特点和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这些新的方法分别是实时PCR快速筛选、限制性内切酶分析(REA)、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并由于各成章节方便于读者按需查阅。 ——邓国华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本书是由英国加强医疗科(ICU)和麻醉科医师主编,编著者还包括心脏内科、外科,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和血管病专家。内容几乎包括所有临床心血管危重病人,从常见的休克、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紊乱、心肺复苏、高血压危象到少见的肺动脉高压和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对疾病的诊治都根据当前循证医学证据并附参考文献以备查阅。临床工作中,尤其是疑难病人的病情复杂,医师多有不同建议和争论。作者们利用自己多年的实践和现今医学进展,参考各疾病的诊治指南提出最新看法。在每一文章后面附有临床典型病例,讨论和处理意见都很实用,很有兴趣。每一章第一段是本文的提要。阅读本书后对以下章节都感兴趣: 1. 危重病人常见血中皮质醇水平低下,对ACTH反应差,临床拟诊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和相对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既往临床医师束手无策,认为低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大剂量激素反而可增加病死率(由于加重感染),近年来实践验证低剂量激素治疗是有效的。新的败血症指南建议感染性休克病人在补充足够液体后对升压药疗效不佳时就可开始低剂量氢化可的松50 mg IVq6h治疗。 2. 非糖尿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时血糖往往升高,给予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患病率和病死率。但是严格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4.4~6.1mmal/l)17%病人可发生低血糖反应,由于临床应用镇静药或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可掩盖低血糖症状,反而可增加脑卒中和病死率。最好将血糖控制在8mmal/l。 3. 感染性心内膜炎何时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本书根据临床实践和复习有关文献,以简而泛的方式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如出现心力衰竭、心瓣膜赘生物>10mm,正规抗感染治疗7-10天无效者等)应提前手术治疗。 4. 关于严重脓毒血症(包括感染性休克)的血液动力学处理还是遵循40多年前Weil的处理原则,简称VIP(Ventilation、Infusion、Pump)。虽然具体处理中每个方向都有长足的进展。近年来发现脑垂体分泌的精氨酸血管加强素(小剂量0.01~0.04μ/min)有升血压作用,能增加尿量和减少常用升压药的用量,初步临床试验似乎优于去甲肾上腺素。目前认为在感染性休克时可供选用的一种升压药。 总之,本书简单扼要,不像教科书,又比临床手册内容多,还有简单的病理生理知识,非常实用,对各级临床医师都有应用价值。本书还强调,学术无止境,对心血管危重病人处理还有很多不清楚和争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和更新。临床病人各有特点,不可能以一种模式来处理所有的病人,应根据不同情况个别处理。 ——纪宝华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摘自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新书评介》2010年第3期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新的治疗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涉及多重损害。新的治疗手段也就是分别作用于这些损害,使我们的治疗选择空前地增多。随着糖尿病治疗工作的社区化,全科医生和护理工作者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本书就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入手,重点介绍现代糖尿病治疗的新药-肠促胰岛素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 本书分为九章:第一章,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第二章,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传统药物的利弊;第三章,肠促胰岛素(incretin)系统;第四章,肠促胰岛素类似物,分类及其地位;第五章,DPP4抑制剂的机制、临床作用、分类、优势和劣势、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其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中的地位;第六章,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的安全性、耐受性、优缺点;第七章,正在开发的新药,包括SGLT-1、2抑制剂,新的GLP1类似物、DPP-4抑制剂、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多肽激动剂和抑制剂、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第八章,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包括机制、效果及适应人群等。 本书于2011年出版,用不长的篇幅重点讲述了糖尿病非胰岛素治疗药物的现状,重点介绍了几类新药,适用于对糖尿病治疗感兴趣的医务人员和患者。 ——平凡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WILEY-BLACKWELL于2011年出版的《Pitt Ford问题导向式牙体牙髓病学》是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牙科分院的Shanon Patel和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牙科医学院的Henry F.Duncan两位教授领衔,联合来自英国、爱尔兰、美国、巴西、意大利等国的21位牙体牙髓病学专家共同编撰的。本书共分为8个章节,内容涵盖了牙体牙髓病的病因与诊断、非牙源性疼痛、活髓保留技术、根管治疗、根管治疗失败与并发症的处置、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牙齿外伤与牙根吸收等诸多方面。 本书的特色之处首先在于,创新性地采用了当下国外医学教育比较流行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每章的论述都始于一个典型临床病例,从病史介绍、症状分析、临床处置着手,逐步引申到理论层面。这样的设计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读者不再像普通教科书一样,从枯燥的解剖与病生理,抑或深奥的分子生物学开始某个临床疾病的学习。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这样获取的知识更更容易记忆和运用。 本书选用的病例都来自多位编者长年的临床实践,病例资料完整,其中包括高质量的彩色照片、X光片等,以及详细的诊疗过程和最终的转归及长期随访的结果。既有典型性病例,也有罕见的病例,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能使读者从更高的层次理解治疗的原则和效果。 此外,本书还专门安排章节讨论有关非牙源性疼痛、活髓保留、牙齿外伤和牙根吸收这些常规牙体牙髓病学教材中较少涉及的内容,这些内容尽管严格意义上属于边缘知识,但是也和这一领域治疗的实施息息相关。 本书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注重循证医学的原则,论述的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符合目前本领域公认的诊疗规范或观点,特别适合口腔医学生或有志成为相关领域专家的口腔执业医师阅读。 —— 景泉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有关妇科肿瘤的书籍汗牛充栋,而本书可谓是风格独具:1)着重于妇科肿瘤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支持治疗,内容专注而深入;2)依从循证医学的框架展开论述,着重于证据收集与评估、决策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结局诸方面,具有实用性极高的临床指南特征。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并对于血管穿刺技术和其它侵入性操作以及有关液体、电解质和营养的基本概念与循证依据进行了翔实的论述。第二部分介绍妇科肿瘤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于术前评估、术后监测、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血栓、胃肠道出血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常见术后问题(水与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镇痛、恶心与呕吐、管道与引流、伤口愈合与感染、压疮防治、造口维护和高危患者等等)的处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列专章论述了近年了有长足发展的腹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第三部分是按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滋养细胞肿瘤和外阴癌分章论述的,对于这些肿瘤的围手术期决策及依据分别具体阐明,成为一系列临床指南。第四部分涉及补充医学/支持治疗,分章论述了围手术期心理问题、镇痛、生育功能保留、草药与补充医学和终末期决策等等问题。 全书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架构进行论述,对于证据的来源与级别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紧密联系临床实践进行决策分析,评估不同临床处理的结局及成本/效益分析,是一本特点鲜明、实用性高的临床指南性质的参考书。特别适于妇科肿瘤专科医师阅读与参考。 —— 万希润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1 19 20 21 22 23 24 26 跳转到
个人主页被浏览了4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