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
19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首先发现ABO血型,自此之后,人类对于血型的探索就从未止步。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飞速进展,人类对于自身血型的认识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决定血型的基因都已被克隆并测序。在兰德斯坦纳的时代以及其后的数十年,我们对于血型的了解止步于血清学表现;而现在,我们对于血型已经有了基因层面的理解。 正是由于我们对于血型的认识进展迅速,继2010年出版《血型基本指南》第二版之后,Geoff Daniels与Imelda Bromilow再次通力合作,在2014年推出了本书的第三版。虽然进行了知识更新,但本书的篇幅仍然控制于120页之内,配合其小开本的设计,成为一本能够放在白大衣侧兜中的、便于查阅的“口袋书”。 全书共十章。在第一章“简介”中,首先以提问的方式介绍血型的定义,之后则重点阐述了血型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并描述了目前已知的血型系统及术语/分类。第二章则简单介绍了目前血型研究的基本技术手段。第三至五章重点介绍了最重要的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以及其它血型系统。第六章简单介绍了血型抗体的临床意义。第七章则介绍了最新的使用DNA序列预测血型的新技术。第八章简述了血型分析的质量控制原则。第九章介绍了血型鉴定碰到不一致的情况时,如何向标准参照实验室求助的流程。第十章则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临床医师可能遇到的常见的关于血型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本书的实用性和指南性。 借用《输血医学综述》一书的书评:《血型基本指南》是一本易读、易用的手册,能给临床医生提供实用性的指导。难得本书能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将重要的临床信息已十分友好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本书的插图十分精美,且易于理解。 综上所述,《血型基本指南》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专业读物,是从事相关基础研究、输血相关临床工作及血库相关工作人员值得信赖和参考的一本优秀书籍。 张路 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随着各种技术发展和应用于临床,心律失常冷凝消融疗效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以往难以处理的房颤和室速,而成功的关键是能准确辨认心律失常的机制和识别这种机制维持的关键,也就是说要能对心律失常进行准确标测。目前临床采用的技术包括了心内电图标测、电解剖标测和影像学标测,为了提高有关医师和技术人员掌握这些标测技术,本书编者采用临床讨论的方法,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对消融诊断和治疗展开系统讨论,使这些不同标测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从而使电生理这一深奥的内容变得趣味可读。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冷凝消融的生物物理原理及特点,第二章导管冷凝消融治疗儿童心律失常,第三章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我们从射频导管消融中学到什么,第四章导管冷凝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第五章房颤的冰冻球囊肺静脉隔离,第六章房颤冰冻球囊消融术中膈神经麻痹的预防,第七章房扑的峡部线性消融:导管冷凝消融与射频导管消融的比较,第八章导管冷凝消融治疗房室旁道,第九章导管冷凝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第十章导管冷凝治疗其他原因心律失常。 方全 教授 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内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头痛疾患的患病率非常高。许多人因此不得不忍受痛苦和失能,并因此就诊。最近25年头痛医学在遗传、影像、动物实验以及治疗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临床医生获得了空前的机会来帮助病人解除疼痛,恢复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我国医学工作者在头痛领域也先后出版了多个专家共识和诊治指南,并且一直致力于推动头痛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头痛》(Headache)是《神经病学实践》(Neurology in practice)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出版《神经病学实践》丛书的本意是因为内科医生需要直接有用的信息来帮助临床诊疗,而教课书在临床实践方面力有不逮。本书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对头痛疾患进行管理、科学研究、理解和讨论而写。本书内容包括了头痛疾患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背景知识,循证医学的和专家意见的治疗建议,避免临床陷阱的注意事项和警告,疾病的一般科学背景和参考书目。 头痛疾患很复杂,病因有数百种,从良性的到威胁生命的。本书面向神经科专业医生和一般的医疗从业者,着重介绍原发性头痛疾患。本书共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所有头痛疾患的分类和诊断,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头痛疾患。第二至四部分分别介绍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三叉自主神经头痛。第五部分介绍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患。第六部分介绍在儿童、女性、老年人这些特定人群中的头痛。 本书内容包含各种头痛疾患的症状学意义,头痛疾患的诊治流程,各种共患病的介绍和一些快速识别的量表,以及头痛疾患的急性止痛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本书的一大特色是许多专题内容后有插入的内容,冠以“技巧和窍门”、“警告或注意事项”、“科学再现”等标题,阐明了许多临床容易忽视的问题,对鉴别不同的症状和疾病、避免病人的陷阱、了解疾病相关背景知识非常有帮助。对于继发性头痛疾患本书不是作为重点阐述,想更深入的了解继发性头痛疾患应该去寻求作为继发性头痛病因的各相关疾病的专著。 本书可以作为我国神经科医生在头痛疾患临床实践中的参考书,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它比以往的头痛诊疗手册内容更丰富,有更多作者的实践经验和看法。正如书中序言所说,本系列丛书也是为了讨论而写,本书介绍的许多经验对其他的临床医生来说是个难得的交流印证的机会,并促使思考和研究其中潜在的问题。 沈航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见于约30%的冠心病患者。因其解剖结构复杂,CTO介入治疗需要术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良好的耐心和应手的器械。近年来随着CTO专用导丝等新器械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逐步增加,但仍然是介入心脏病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再血管化治疗》第二版是介入心脏病专家美国的Dr.Waksman和日本的Dr.Saito于2013年主编出版的一本CTO介入治疗专著。本书向读者呈现了此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CTO的病理生理、病例选择的指征、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最新出现的治疗器械。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同时减少手术时间,作者还介绍了CTA、IVUS、OCT和磁导航导丝在手术当中的应用。相信这本专著能成为有志于CTO介入治疗医师的得力助手。 沈建中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纳米技术问世之后,科学家们拥有了控制材料结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攻克了许多之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譬如,科学家们能够借助纳米技术创造出自我组装和自我毁灭机器人,并将其有效地用于治疗学、诊断学和生物医学植入体,从而解决医学领域的多种难题。纳米级治疗系统涵盖治疗药物、分子靶向和诊断成像能力,以新一代多能纳米医学身份面世,可以改善化学疗法和转化疗法的治疗结果。 《用于药物输送,成像和组织工程的纳米材料》共分15章,由资深的科学家撰写,这是最先介绍纳米诊断治疗学的书籍之一。纳米诊断治疗学是纳米医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在纳米水平上将诊断和治疗的元素结合起来。本书就纳米级治疗系统,包括治疗药物,分子靶向和诊断成像能力,作出详细阐述。全书共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生物医学纳米材料,主要介绍纳米乳剂:制备、稳定性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用于治疗和诊断的多功能聚合纳米结构;碳纳米管:纳米毒性检测及其生物用途。第二部分尖端纳米医学,主要讲述作为药物载体的独立的金属组装设备(Metalla-assemblies);用于肺部疾病控制和药物递送的纳米材料;用于非病毒基因/药物递送的纳米级磷酸钙(CaP)载体。第三部分纳米治疗诊断学,包含如下内容:用于药物控释系统的有机物修饰型介孔二氧化硅;用于光学传感,成像和药物递送的反应型聚合物-无机混合纳米凝胶;用于药物递送和诊断的核/壳纳米颗粒;聚合纳米颗粒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用于癌症成像和治疗的治疗诊断性纳米粒子。第四部分纳米架技术,重点介绍:用作功能发生替代品和器官移植体的纳米结构聚合物;用于三维细胞培养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用于组织再生的磁性纳米粒子;用于再生医学的芯鞘复合纤维。 本书由诸多纳米技术领域的科学家执笔完成,就医学纳米材料的种类、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肿瘤成像、疾病治疗、器官移植等医学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从特定纳米材料的结构、制备,讲到作用原理、医学用途,各章内容层次分明,逻辑合理,对医学领域涉及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每章均附有图片说明及大量参考文献,书册最后附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索引,便于读者在文中查询。总之,本书对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制药、生物技术、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者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郭磊 副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药理室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在系统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常会伴发神经系统的问题。这里的系统性疾病指的是由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或综合征,不包括同时累及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多个系统的疾病,如某些遗传病等。由于电解质、代谢、自身抗体、药物等因素,大部分系统性疾病最终会产生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往往就诊于普通内科或者内科的亚专科,而并发的神经系统问题常常会成为住院患者申请神经科会诊的原因。本书的目的在于对在系统性疾病背景之上出现的各种神经病症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诊断进行全面概括,同时为临床过程中遇到相应的病症时应该采取的处理方法提供一定的实用技巧。 本书涵盖了最主要的各类神经系统症状和疾病,如头痛、脑病、癫痫等,而每章又进一步分为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系统性疾病类型:内分泌疾病、电解质和其他代谢病、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肿瘤及副肿瘤综合征、感染性疾病、移植相关并发症、致命性疾病相关并发症、药物、酒精、毒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本书并不是各章都覆盖了所有这些类型,而是根据与对应章节讨论的神经系统病症的相关性有所取舍。每章的末尾总结5个重要的知识点作为章节的精髓。最后是章节内容的参考文献,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数据,为结论的提出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每章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第1章是对本书的内容编排进行总体概括和介绍,第2章主要介绍继发于系统性疾病的头痛,第3章介绍系统性疾病基础上发生的脑病(谵妄),第4章介绍痴呆与系统性疾病的关系,第5章介绍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卒中,第6章介绍系统性疾病继发的癫痫,第7章和第8章分别介绍系统性疾病背景上发生的神经科相关的眼科和耳科疾病,第9章介绍继发于系统性疾病的运动障碍,第10章介绍脊髓疾病,第11章介绍系统性疾病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第12章介绍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第13章介绍肌病,第14章介绍系统性疾病的自主神经症状,第15章介绍睡眠障碍。本书最后为关键词索引。 本书的内容较为前沿,且学科内容较专,更适合于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神经科医生阅读。当然,正如开篇所言,接触到此类患者的更多的还是普通内科及内科亚专业的医生,本书对于感兴趣的内科医生来说,也不失为一本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在疾病诊治中出现的神经系统问题的“科外读物”。 尹翮翔 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本书目的是就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和治疗进行最新知识回顾。特别是强调老龄化、合并症和衰弱对临床治疗的影响。书中主要章节来自于老年医学原理和实践一书,希望能够为全科医生和临床医师提供有用的帮助。 本书共分16章,每章均采用图表的形式进行讲述,清晰、言简意赅。第1章介绍心脏病的流行病学,与其他书籍不同之处是是特别介绍老年人身体虚弱和行动不便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而且在老年人中,一些传统的危险因素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与年轻人完全不同。另外老年人的心衰、退行性瓣膜疾病和房颤的发生率较高。第2章介绍增龄对心脏及其他系统的影响。之后的章节则分别就高血压、血脂异常、心律失常、低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衰这些常见疾病进行阐述。老年人高血压和脉压增加的发生率均升高,降压同样能够是老年人获益,但是要警惕低血压的发生。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他汀治疗同样有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和疾病影响,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房性心律失常中常见的是房颤,而老年中相关血栓栓塞事件更为常见。对于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处理与非老年人相似,但是由于前者的心脏外疾病较多,因此在处理心律失常时需要考虑这些情况。低血压是老年人一个常见的主要问题,可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需要引起重视。老年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与非老年人基本相同。由于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终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衰发生率增加,表现不特异,而且舒张性心衰更多见。老年人收缩性心衰的治疗与非老年人基本相同,而舒张性心衰目前尚无较好的标准药物治疗。接下来第9章介绍老年人心脏手术的问题。年龄并不是老年人进行心脏手术的禁忌,但是手术前应该进行个体化评估。对于各种心脏手术的指征、获益、围术期的处理等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第10章讲述如何进行心脏康复。第11-12章讲述急性卒中和颈动脉狭窄的处理及卒中后的康复,基本原则与非老年人相同。第13章介绍交流和吞咽困难的诊治,这些在老年人中更为多见。第14-15章介绍动脉疾病和静脉血栓。最后一章介绍如何对老年患者制定心血管检查和诊治计划。 由于生活环境和现代医学的改善,人类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数量显著增加,老年人心脏和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有增长。8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如何防治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本书由该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讲述老年人心血管治疗与青年和中年人的不同之处。本书对于老年医学科、心脏科、全科医生以及心脏专科护士等临床医务人员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田庄 副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内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探索免疫》一书由Wiley-Blackwell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发行,由哈佛大学Gordon MacPherson和Jon Austyn教授编写,两人均有多年的的免疫学教学经验并负责哈佛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免疫学课程。 本书不仅讲述了免疫系统如何工作,理解免疫学的科学及临床基础知识,而且拓宽了读者对免疫学的认识。比如免疫反应如何在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施加的持续不断的选择压力下进化而来,病原体又是如何进化来侵入这些机制,比如不断进化的目的是使机体免受感染的免疫系统为何也会造成疾病,而我们又如何用免疫学的知识来预防或治疗这些疾病等。本书大大的激发了读者对免疫学的兴趣。不仅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配合以实验分析和临床观察;不仅涉及到免疫学历史上有趣的故事,还展示了最前沿的免疫研究的方法。《探索免疫》名不虚实”, Lab Times这样评价。 本书共七章。在开始所有章节以前,本书简要的介绍了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感染和免疫反应的定义、免疫病理学和免疫疗法的简要情况。第一章是免疫系统,包括免疫识别、免疫的解剖、细胞及分子基础、免疫反应与疾病。第二章更加深入的关注于病原体以及他们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其中病原体逃避免疫反应的进化机制值得关注与阅读。随后的四章讲述了机体、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免疫反应诱导和调控方面的细节。第三章是感染与免疫,包括病原体的介绍,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机制,病原体产生疾病的机制、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感染的发病机理,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第四章介绍了先天性免疫中起作用的细胞和分子。第五章关注于T细胞介导的免疫,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T淋巴细胞的激活,效应与记忆的功能,发育与选择等。第六章体液免疫,包括抗体的结构与功能和B细胞的免疫作用过程。最后一章关注于免疫学中较为边缘不甚热门问题,包括过敏反应、自身性免疫病、移植反应和肿瘤免疫学。 本书适合不同程度的读者阅读,包括生物、医学和兽医专业的初学免疫学的本科生、涉及免疫内容的研究生、以及想进一步了解免疫学的科学临床工作者。 孙思进 博士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以肠黏膜免疫调节失衡为基础,以反复肠道溃疡、出血和梗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IBD并发症多,致残率高,迄今尚无根治手段,病程大多迁延难愈,给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该病原本在欧美国家较为常见,随着国人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日益西方化,这一痼疾在我国的发病率已呈上升趋势。 2011年由Wiley-Blackwell公司出版,Peter M. Irving等数十位欧美专家编写的第二版Clinical dilemma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正是IBD领域的一本最新力作。多年来,西方国家对IBD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类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这本书却独具特色,非常值得中国医务工作者一读。概括来说,该书的可贵之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编写阵容强大。全书共分9个部分,57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由欧美一流的IBD学者撰写,从病因机制、感染、传统药物、生物制剂、营养、手术等多个方面加以论述,涵盖了IBD研究和诊疗的各个方面。作者团队不仅包括从事IBD研究多年,已蜚声国际的著名专家,也有在该领域正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既有基础研究人员,也有胃肠科、外科和营养科的临床医师,从而保证了内容的全面性。 (二)知识更新迅速。本书第一版出版于2006年。5年过去了,IBD研究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了保证知识的“与时俱进(up-to-date)”,这次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很多部分几乎完全重写。参照最新指南的要求,全书在IBD的发病机理、生物制剂的合理应用、黏膜愈合对于预后的重要性、维生素D的治疗价值等多个章节增加了新的内容,从而保证了内容的先进性。 (三)贴近临床实际。这是该书一大特色。诚如主编在前言中所述,当初编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要对临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以探讨。书名取作“clinical dilemma(临床难题)”正体现了这一目的,也是本书第一版很受欢迎(“well received”)的原因。仅以生物制剂为例,本书就包含了不同生物制剂之间的区别,生物制剂与免疫抑制剂合用的策略,妊娠使用生物制剂的利弊,生物制剂诱发肿瘤的风险等多个章节。这些问题临床医师十分关心,而又苦于缺乏规范指导。该书着力于此,也就保证了内容的实用性。 (四)语言生动活泼。该书语言简洁、准确、流畅,可以看出作者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以章节名称为例,大多数章节均以问题命名,例如“怎样在UC患者中筛查结肠肿瘤?”,“干细胞移植治疗CD希望几何?”,“不同种族IBD的发病机制有何异同?”等,有利于抓住读者的眼球。不仅如此,作者还充分发挥了英语的韵律特点,采取压头韵(两个词的第一个辅音字母相同)的方式命名,甚至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例如“CMV in IBD:passenger or pathogen(巨细胞病毒在IBD中的作用:过客还是病原)?”,从而保证了内容的可读性。 综上所述,这是一本IBD领域里不可多见的优秀专著,值得我国胃肠科和外科医师阅读学习。尽管临床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IBD的诊治水平距离国外尚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广大基层,临床工作者对该病尚不熟悉,不仅误诊漏诊时有发生,用药不合理的现象也很普遍。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加快充实和提高自己,争取早日迎头赶上,为我国IBD患者带来福音。 ——吴东 主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一直是病理学家面临的难题之一。近20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广泛应用,淋巴瘤分型已经从最初的REAL分型时代跨越到了WHO分型时代。2008年新版WHO分型在以往2006分型的基础上对多种淋巴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亚型划分,重点强调于以下几个方面:1.依据不同预后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将部分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进行了亚型划分,例如t(9;22)、t(v;11q23)、t(12;21)等等;2.依照原发肿瘤发病部位进行分型:例如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依照发病部位区分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DLBCL、原发纵膈DLBCL、原发皮肤DLBCL(腿型)、和原发血管内DLBCL等等;3.依照年龄分型:例如从滤泡淋巴瘤(FL)中区分出儿童型FL;4.依照发病机制分型:例如将DLBCL就包括EBV阳性的老年DLBCL、慢性感染相关的DLBCL等。准确的诊断和统一的分型是提高淋巴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基础,也是参与各种临床试验和国际合作的必要条件。 The diagnosis of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第二版)这本书在2002年第1版的基础上,依照WHO 008分型详细地阐述了各类淋巴瘤亚型的病理学及临床特征,本书图文并茂,简洁明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是血液病理医师及血液/肿瘤医师的临床实用型参考书。 本书重点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淋巴瘤诊断的基础知识:包括诊断中各种常用的单克隆抗体、相应抗体的选择及临床意义。另外,还重点介绍了常见反应性淋巴增殖性疾患(例如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点,以及与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2. 各类淋巴瘤的详细介绍:依照WHO 2008分型,详细介绍了各类淋巴瘤(从前B、成熟B、到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以及预后情况,每个章节都有大量的病理学图片介绍;3.最后,还介绍了组织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肿瘤,以及特殊人群(免疫缺陷患者)中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例如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 本书的主编来自三个国家,分别是英国牛津大学的Kevin C. Gatter教授和Francesco Pezzella教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Georges Delsol教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Roger A. Warnke教授。 —— 李剑 副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转载于: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国外医学新书评介》http://bookreview.imicams.ac.cn/
1 19 20 21 22 23 24 26 跳转到
个人主页被浏览了44608